“近年來,我省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取得明顯的效果,很多鄉村的街道干凈了,雜物減少了,環境宜居了。”張霞說,但她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,不少村落的污水處理設施、垃圾回收設施等不健全、不完善。
她舉例說,比如,一些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較少,而且工作人員職責不明,普遍存在管理失效等問題。而且,因為專業的人員數量較少,實際操作難度大,導致設備閑置,難以發揮作用。
而對于農村垃圾回收的問題,她調研發現,因為農村居民居住普遍分散,受生活方式的影響,較難接受集中收集垃圾的方式。“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,隨地亂扔亂放現象普遍存在。”她進一步說,一些村級保潔員多為臨時兼職人員,履職盡責效果不理想,村莊收集的垃圾不能及時處理。而且,目前農村普遍自發轉運垃圾,小部分村莊承包給專業公司轉運,但仍存在嚴重垃圾溢出箱體、垃圾清運不及時的問題。
對此,她建議,政府加大對農村環境建設的投資。“資金是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。想要改變農村落后的村容村貌,改善周圍的環境,必定需要大量資金,用來購置和建設公共設施。”張霞說,村民難以負擔這些資金,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的資金扶持。同時監督每一筆資金的使用情況,提高資金的利用率。
同時,她建議,合理布局垃圾回收點,完善好農村的垃圾處理工作,將生活垃圾按照分類標準進行分類。在管理方面,她建議,要求權責到人,各個部門明確分工,實行“村收、鄉運、縣處理”。加強環衛隊伍專業化建設,提高保潔員的工作待遇,對負責區域衛生狀況好的保潔員進行獎勵。在污水處理方面,污水處理設施應滿足操作簡單、成本低、使用方便的條件,避免因不易使用,而造成“建而不用”。
(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春煒)